这些小吏不反思他们为什么会需要乌桓人来帮忙,却在这样的反对胡人的舆论声当中出现了消极怠工,甚至暗中纵容百姓对乌桓人的抵触行为,以表达不满。
辛毗最初设想让乌桓人只负责看见和制止,裁断权在汉吏手中。但在实际操作中,情况瞬息万变,很难准确的进行划分。乌桓人在制止过程中必然伴随着强制力,如何界定必要制止和过度使用武力?
在汉吏在事后裁断之时,面对乌桓人的立功心态和汉民的哭诉,又如何保持绝对公正?
重复的审核,再次的复审,不仅是为冲突和争议埋下了种子,也极大地消耗着本就有限的行政资源和赵云的精力。
士族子弟的抨击并非完全出于公义,更多是权力斗争。
他们利用这场舆论风暴,将自己塑造成汉民利益代言人和礼法的捍卫者,以此来博取底层民众的同情和支持,尽管他们平时可能也看不起这些普通百姓民众。
同时他们向赵云施压,要求获得更大的管理权限和话语权,甚至要求撤换辛毗或改变政策。他们提出的解决方案,也是老一套,又是要回归到任用贤良,也就是要赵云重用他们自己,亦或是讲一些务虚的广施教化,或是以德化民等听起来正确但短期内难以见效的,且需要他们主导的老套路。
冰冷的尺子划出了短暂的直线,却在土地上留下了明显的裂痕。
赵云发现,幽州治理远远比战场上的问题还要更多,而且他还不得不在这裂痕之上艰难前行。
赵云现如今不仅要修补这裂痕,更要找到一种能真正扎根于这片土地、凝聚人心的治理之道,否则,迟到的春天可能很快会再次被阴霾笼罩。
士族的抨击,绝非仅仅是聒噪,它代表着一种深刻的治理危机和文化冲突的信号。
内容未完,下一页继续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