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笔趣阁 > 历史小说 > 诡三国 >
        他们引经据典,从孔子夷狄之有君,不如诸夏之亡也到孟子吾闻用夏变夷者,未闻变于夷者也,将赵云的政策上升到破坏儒家伦理纲常、动摇华夏根本的高度。

        这些士族子弟们将乌桓人维持秩序时不可避免的强硬手段,哪怕未造成重伤,也被刻意的放大、渲染,截取片段进行反复强调。将个别乌桓战士因语言不通、理解偏差造成的误会,描绘成普遍性的胡骑肆虐、草菅人命。声称赵云此举是以夷制夏,其心可诛,比幽州冀州的战乱还要更令人心寒!

        恰巧,幽州的这些普通百姓也不明白事情的真相究竟是如何,故而士族子弟的这些渲染,又正巧切中了这些普通百姓所担忧的,所害怕的心理弱点……

        于是这些士族子弟越发的昂扬起来,他们预言这种做法必将导致汉民离心离德,使幽州百姓视骠骑如仇寇,并且表示这么做一定会严重损害骠骑在幽州在冀州的统治根基。然后在集市上,在酒馆之中振臂而高呼,表示他们代表了民意,代表了百姓要质问赵云,质问辛毗,幽州百姓若连最基本的尊严都无法保障,如何能让民众真心归附?

        而在这些舆论翻涌的同时,被赋予一定执法权,尽管有限的乌桓人,心态也在悄然改变。

        这些胡人,也从最初的单纯执行命令,到逐渐感受到一种凌驾于部分汉民之上的权威感。

        虽然赵云严令禁止私刑,但面对汉民的抵触、谩骂甚至小规模挑衅,比如吐口水、故意挡路等行为,部分性格本就剽悍的乌桓战士难免会反应过度,引发更激烈的冲突。

        胡人打人啦!

        胡人杀人啦!

        类似这样的声音响起的时候,无论真相是谁的对错,都会被士族和心怀不满的汉民无限放大,坐实胡虏暴虐的指控。

        在这样的情况下,原本负责基层管理的汉人小吏,地位变得十分尴尬。一方面,他们需要依赖乌桓人的武力威慑来维持秩序,当然这也让他们感到无能或屈辱;另一方面,他们又夹在乌桓人的强硬和百姓的怨气之间,成为双方不满情绪的宣泄口。

        内容未完,下一页继续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