西装革履的受邀者下车,第六大道的阳光斜切过玻璃幕墙,将《时代》周刊总部大楼镀上一层冷冽的金属光泽。

        纽约是温带大陆性湿润气候,即将进入九月,气温徘徊在20度上下,已经有了些秋意。

        台阶前站着调试设备的摄影师以及今天的采访记者,国际事务记者MichaelElliott(艾略特)。

        艾略特上前握手:“路,欢迎你。”

        路老板惊讶道:“《时代周刊》还有在门口迎接受邀者的传统吗?”

        “不,这是我个人的礼遇,摄影师也是我个人安排的,我想记录到个人的采访生涯中。”

        路宽笑而不语,他已经和这位记者艾略特通过话,知道他远不是表面上看起来这么和蔼可亲。

        今年57岁的艾略特毕业于牛津大学,曾任《经济学人》华盛顿分社社长,专注中美关系报道。

        他在去年策划了《中国世纪》,从经济、文化、环保多维度呈现中国变革,引发国际热议。

        因此今天的采访,不但是宣传,也是对抗。

        这些美西方的顶级记者们一向秉承的理念是,即便报道无法避开东大,也要通过他们的叙事主张和价值思路去施加干预。

        内容未完,下一页继续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