其实关于奥运会开幕式的讨论,从上半场的古代部分结束就已经开始了。

        一直到下半场的现代部分完美承接了五千年灿烂文明的荣光,让观众们带着希冀进入到点火仪式,中西方目前最大的网络舆论集散地均处于议论饱和状态。

        微博、国内门户、白度贴吧、智界旗下的豆瓣,国外的Myspace、推特、脸书等等,没有不在关注这场举世瞩目的盛会的。

        与此同时,主流媒体也在连夜撰文,争取在第一时间对这场注定载入史册的开幕式发表评论。

        像是关注电影票房和电视剧收视率一样,对于北平奥运会来讲,奥组委和导演组关心的不仅是舆论动态,更是数据上的明证。

        这是国家可以对外大力宣传的事实基础。

        根据国际奥委会和国内的索瑞福、国外的尼尔森等权威机构的数据公示:

        8月8号的奥运开幕式全球总观看人数突破了14亿,这是仅从电视端进行的数据统计。

        相比于上一世的11亿左右,这一世的北平奥运有了更具国际知名度的总导演,有了中西方处于顶尖行列的舆论工具,在从火炬传递到路宽见缝插针的宣传中,也积累了大量知名度。

        这多出来的3亿观众,有一小部分其实就是路老板在全世界的影迷,冲着他的名头观看。

        在亚洲地区,开幕式的文化共鸣引发了收视狂潮。

        内容未完,下一页继续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