这场讨论最终沦为意时形态的审判,彻底定调商业电影的探索是背离了先进性精神的。
时代的一粒沙,压垮了谢进的脊梁,他不得不改变自己的艺术探索历程。
与此同时,中国电影多元化发展的路径迫于压力被人为割裂,各大国营厂放弃了已经探索成功的商业片模式。
谢进导演曾经不无遗憾地跟我说过,他最后立项的电影就是三国题材的《赤壁大战》,如果没有出现意外,中国的商业化大片的出现时间,至少可以提前15年。
这是什么概念?
大家从2002年《英雄》横空出世以后,国内电影大盘的发展情况就可见一斑了。
可令人无奈的现实,是从那时起,中国电影的生产、评论都陷入了艺术片霸权,完全与观众需求脱节。
直至1994年,国产片年产量从150部暴跌至不足40部,被迫引进好莱坞大片救市,重新吸引观众走进影院。
可悲!可叹!
对于电影这样的艺术作品而言,电影批评应当如明灯,照亮创作前路,而朱教授却姿态丑恶地匍匐在地,变成了可笑的绊马索。
内容未完,下一页继续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