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08年8月17号,距离奥运会开幕式已经过去一个多星期。

        鸟巢上空的焰火余温还未散尽,水立方的碧波仍在激荡。

        王府井的露天屏幕前永远挤满挥旗的市民,出租车司机用刚学的英语单词给老外指路,胡同口的大爷把“北平欢迎你”唱跑了调却更显真挚。

        在过去的奥运比赛日中,郭晶晶的纵身一跃定格成完美弧线,仲满的佩剑刺破欧美垄断,体操男团在《黄河》伴奏下完成世纪涅槃。

        像是开幕式的上、下半场一样,金牌在传统和西方人的优势项目都取得了胜利和突破,中国代表团的奖牌数量正以惊人的速度攀升。

        全国观众都在等待明天的亚洲飞人刘翔,在家门口为国家再夺一金,创造历史。

        一切都在按部就班地向前行进,包括了和火伞高张的天气一样、仍旧在发酵炒热的路刘婚讯,还有朱楠方之流的含沙射影,并且呈现着愈演愈烈的趋势。

        但各方似乎并没有对此感到有什惊奇。

        大家似乎习惯了路老板每一次的成就与突破,都伴随着舆论场上相似的循环——

        主流媒体与公众的赞誉如潮水般涌来时,总有那么几个顽固的批评者固执地站在对立面,仿佛为了反对而反对。

        朱大珂之流就像设定好程序的机器,无论路宽获得怎样的国际认可、创造怎样的行业奇迹,他们永远机械地重复着“资本操控“、“威权美学”的陈词滥调。

        内容未完,下一页继续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