总归在这开幕式前的泼天压力之下能有个心灵伴侣陪着,哪怕就这么默默地坐在边上看着他,应该也是种安心吧。

        对于他这个穿越者而言,似乎现在无法把握的事情越来越少了,但无论是地震还是奥运会,都份属其列。

        在某种程度上,这是真的要尽人事,听天命。

        导演指挥室里坐满了人,除了创意小组成员,就是临时被电召过来的气象办公室。

        北平奥组委从2003年就成立了专门的气象服务团队,由中央气象台、北平市气象局和军队气象部门组成的联合小组,在五年间完成了中国气象史上最精密的一次“天气护航“工程。

        “张主任,还剩最后一周了,今天的情况你也看到了,如果8号当天还是这样,文艺汇演是比较被动的。”

        气象团队负责人叫张蔷,现年54岁,是燕大毕业的气象学教授。

        “路导,我理解你们的心情,但从现在的现实情况看,我无法给出准确答案。”

        张蔷显然形容也比较憔悴,语气严谨:“人工消雨仍然属于实验性技术,成功率依赖云层条件,如果届时遇强对流天气或系统性降雨,干预效果会有限。”

        她不等路宽皱眉问询就把一份文件推了过去。

        内容未完,下一页继续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