国内有国内的做事方法,这不是个体看不惯或者不喜欢,就可以当它不存在的。
譬如这一项主题曲的选择,从2007年8月开始征集方案,和开闭幕式方案一样分为民间和定向两种途径。
陈奇钢本身作为定向征集单位是没问题的,但他同时也是评委,虽然最后的选拔是匿名,但这又能瞒得住谁呢?
麻烦的是,在路老板不在的这段时间里,上级领导又表示看好。
现在选择权在导演组手里,怎么办?
怎么在让领导面上也过得去、陈奇钢本人无话可说、又能保证导演组的权威,且不破坏团队氛围的条件下,客观地选择另一首路老板和老谋子都看好的作品?
很简单,打破这位音乐总监的权威光环,实事求是地指出他在工作上的某些态度问题。
每一次创意小组的讨论都是要形成会议记录的,顾筠过几天也会继续来跟拍纪录片,陈总监在包括击缶而歌节目在内的许多音乐问题上的疏漏,瞒不住别人。
事实上,他也是去年临时顶替的谭盾,本身进入导演组的程序就有些曲折。
在中国特色的人情社会与体制规则下,处理此类敏感决策需遵循“用程序正义包裹实质意图”的办法,导演组现在提出陈总监在某些问题上的不作为,领导再去力挺他的《我和你》就会投鼠忌器,自然知难而退。
内容未完,下一页继续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