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笔趣阁 > 历史小说 > 诡三国 >
        厅内其他士族子弟也屏息凝神,等待骠骑大将军的反应。

        斐潜放下茶盏,目光扫过众人,那眼神仿佛能洞悉人心深处的忐忑。他并未直接回答,反而也引一典故:柳郎所问,深谙治国之道。然本将军倒想起另一事。

        他声音沉稳,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力量:某有闻,秦孝公欲变法强秦,求贤若渴。卫鞅入秦,初献帝道、王道,孝公昏昏欲睡;再献霸道,孝公始动容;及至献出富国强兵、耕战立国之「强国之术」,孝公方大喜,与卫鞅语三日不倦,遂委以重任,变法图强。

        「帝王」之道,非不美也!乃时不当用也!

        斐潜顿了顿,目光如炬,本将军之心,如同孝公!所重者,非虚名,非旧怨,亦非门第高低。所重者,唯「实用」耳!一重「实心」,是否真心认同青龙寺之论,「求真求正」、「生民为本」之理?二重「实才」也,是否有经世济民、富国兴邦之真才实学?三重「实干」,是否有脚踏实地、为华夏天下,添砖加瓦之志?

        斐潜说到这里,身体微微前倾,气势迫人,若河内士族子弟,有此「三实」,纵有前尘往事,只要真心归附,勤勉任事,本将军视之如臂膀,倚之若长城!此非效桓公之所「容」,乃效孝公之「求实」是也!至于其他……

        斐潜端起茶水,饮了一口,缓缓放下,若心术偏激,弃正道,取巧途,岂足为用乎?

        众人听闻,不由得吸了一口驴肉火烧。

        这番回答,引经据典,针锋相对,气势磅礴,立意高远!

        非但完美回应了柳珩的试探,更清晰地勾勒出骠骑军选拔人才的标准和斐潜本人的政治抱负。尤其是将容人提升到求实的高度,强调实质贡献而非简单宽恕,立意远超柳珩的预期!

        内容未完,下一页继续阅读